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林草局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標準、計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基本建立;到2060年,“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有力支撐碳中和目標實現。
計量被稱為工業的“眼睛”,通過精密測量,“盯”住生產的每個環節。標準是一把把“尺子”,為生產生活行為提供規范和引領。“充分發揮計量、標準的約束引領和標尺衡量作用,有利于帶動重點領域工藝流程、技術裝備升級換代,以及高耗能產品淘汰、能效標識、節能產品認證等制度的實施,對實現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說。
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轉變
要實現“雙碳”目標,首先得摸清楚產生和排放了多少碳。知道了各個環節產生的碳排放數據,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潛在的減排環節和方式,實現減排。摸清碳排放,這就是碳排放統計核算。
“碳排放統計核算為‘雙碳’工作提供全面、科學、可靠的數據支撐,是制定政策、推動工作、開展考核、談判履約的重要依據。”史作廷強調。
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碳核算方法主要為排放因子法。用排放源的數量,乘以該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就可以估算出碳排放總量。不過,這種基于計算的統計方法得出的是理論上的碳排放數據,與實際排放之間會出現誤差。比如,不同企業在不同地域燃料單位熱值含碳量不同,燃料燃燒充分度也存在差異,使用同樣的排放因子進行核算,會導致結果精準度較低。
“近年來,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重視碳數據的準確性,逐步采用直接測量和間接核算相結合的方法。”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告訴記者,例如,歐盟為大型火電廠和部分小型機組裝備二氧化碳濃度測量裝置和煙氣流量計,對溫室氣體進行直接測定。
不依賴計算,直接監測和測量,這就是計量。方向指出,計量技術直接用于碳排放測量,而且采用國際互認、一致的測量標準和測量方法,既可以保障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我們的碳排放數據被國際認可。
《方案》堅持“科技驅動,技術引領”的原則,全面布局計量技術體系建設。“就是要通過先進碳測量技術支撐我國碳市場和國家碳排放清單數據質量,推動由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的轉變,達到‘報告的1噸就是排放的1噸’的國際要求,實現國際互認。”方向解釋。
史作廷指出,科學準確計量生產生活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可以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目標,有利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機制,對推動構建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攻克關鍵共性測量技術難題
既然直接測量碳排放量,那么,計量技術的水平很關鍵。測得越準,碳排放數據才能越精準,基于這些數據的“雙碳”決策和工作才能更科學有效。
“因此,《方案》提出開展碳計量方法學、碳排放量在線監測、碳排放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等關鍵計量技術研究,攻克關鍵共性測量難題。”方向介紹說,綠色低碳關鍵共性計量技術在各個行業領域廣泛應用,能夠解決節能減排的關鍵共性問題,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公約數”。
解決共性關鍵計量技術問題的同時,前沿基礎研究也不能放松。《方案》提出,加強基礎前沿計量技術研究。如,加強量子傳感技術和碳計量技術研究,建立健全碳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體系;開展碳計量核心器件和高精度儀器研制;加強碳計量標準物質研制。
“這些將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硬件支撐。”方向說,有了計量基準、標準物質和測量儀器等,可以建立健全“碳計量”溯源體系。完善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是確保測量器具溯源性、測量過程有效性、測量數據準確一致性的基礎。
此外,根據《方案》,還將加強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林業草原等重點行業領域碳計量技術研究。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用能設施及系統碳排放計量測試方法研究和碳排放連續在線監測計量技術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碳監測數據準確性和一致性。
“將計量技術創新融入產業低碳轉型進程中,將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注入長久的動力。”方向認為,提升碳排放和監測數據準確性與一致性,可以維護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公平性和穩定性,為產業低碳轉型注入有效新動能。
“雙碳”標準將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
計量使碳排放的監測更為精準,但要減少碳排放,還需要標準的助推。
“強制性節能標準是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擴張,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化解過剩產能的重要技術依據。”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院長宿忠民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布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16項,實現年節能量770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48億噸。
近年來,我國在節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潔高效低碳利用等領域標準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但與‘雙碳’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標準體系的全面性、協調性、先進性都有待提升,標準與政策銜接、標準有效實施機制、標準國際化水平等還存在不足。”宿忠民坦言。
《方案》提出構建多維度、多領域、多層級的“雙碳”標準體系,包括碳排放基礎通用標準、碳減排標準、碳清除標準、碳市場標準等四個方面。“實現標準對‘雙碳’工作重點領域的全面覆蓋。”宿忠民說,這些標準將廣泛用于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農業、林草、金融、商務、公共機構等領域,而且兼顧地區、園區、企業、產品等不同層次標準化對象的特點,協同布局政府頒布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實現各層次各類型標準的協調配合。
除了規范行為,標準的另一個作用是引領發展。先進的標準,可以帶動整個行業的升級。宿忠民解釋,標準在推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清除技術等創新技術迭代升級、構建產業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創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通行證”。
《方案》提出,加快生態系統固碳和增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直接空氣碳捕集等碳清除技術標準的研制。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碳清除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所必需的,但目前技術和標準還存在較多空白,因此要通過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協同推進,盡快補齊短板。
此外,《方案》還提出開展低碳前沿技術標準引領行動,2025年前完成30項前沿低碳技術標準的制定。宿忠民認為,這種標準先行的做法,將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創新引領,帶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突破和推廣應用。
上一篇:燃氣鍋爐-行業小知識
下一篇:30條鍋爐運行常見問題解答